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koko体育网页版 > 新闻动态 >

现在卖房人会不会后悔?王健林曾预言今年下半年房价意想不到速看_房地产市场_中国_显示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22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2025年8月,回望中国房地产市场这波回暖,许多人开始反思去年低迷期卖房的决定是否过于草率。王健林在2024年底一次闭门经济论坛上曾大胆预测,2025年下半年房价走势将“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”。当时,此言论并未引起广泛关注,如今却显得颇具先见之明。

房地产市场,素来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。国家统计局7月数据显示,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.7%,同比上涨3.2%,已连续四个月正增长。一线城市涨势尤为显著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和深圳新房价格环比平均上涨1.3%,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近25%,市场回暖迹象清晰可见。

这与2023至2024年初的市场低迷形成鲜明对比。彼时,购房者普遍持币观望,开发商资金链吃紧,市场信心不足,导致大量业主选择“割肉”卖房,部分甚至损失百万。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4年初,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较2023年同期暴增约35%,成交周期延长至平均120天,创下近五年新高。

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下半年连续三次降息,5年期以上LPR创历史新低,降至3.6%(此前为4.2%)。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,密集出台一系列稳楼市政策,包括降低首付比例、减免契税、放宽限购等,其中,广州、成都等15个重点城市实施“认房不认贷”政策,有效刺激了改善型购房需求。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在2025年初开始集中显现。

展开剩余84%

市场复苏并非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涨,成交量的显著提升更令人瞩目。中指院监测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6.8亿平方米,同比增长12.3%;销售金额达7.2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7%,市场对房地产行业长期低迷的预期被彻底打破。

王健林何以在一片看空声中做出如此大胆的预测?其底气或许源于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坚定信心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GDP同比增长5.3%,超出年初4.8%的预期目标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.7%,消费市场持续复苏,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.2%,创下近三年新高。强劲的经济基本面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人口结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。尽管总人口增速放缓,但城镇化进程仍在稳步推进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7.2%,较去年同期提高0.8个百分点。按照发达国家80%以上的城镇化率计算,未来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将涌入城市,这将持续释放巨大的住房需求。与此同时,90后、00后正逐渐成为购房主力军,他们的购房需求集中释放,为市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。

然而,市场回暖并非遍地开花,而是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——强者恒强,弱者愈弱。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报告指出,一二线核心城市及周边区域房价涨幅明显,而三四线城市及部分资源型城市房价仍在调整期。例如,2025年7月,北京新房均价达到每平方米68500元,同比上涨6.8%;而一些三线城市的房价同比却下跌了约3%。

投资者心态的转变也值得关注。大型券商调研显示,2025年将房地产纳入核心资产配置的高净值人群比例较2023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,达到30%。这表明,在股市波动和理财产品收益下滑的背景下,房地产作为硬资产的避险属性再次得到凸显,尤其是在通胀预期升温的情况下,房产被视为有效的通胀对冲工具。

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。美联储于2025年6月开启降息周期,全球流动性边际宽松,国际热钱重新关注中国市场,境外资本积极参与中国房地产投资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外资房企在中国投资额达到287亿美元,同比增长56%,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。

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,保交楼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得2024年下半年以来烂尾楼数量大幅减少,市场信心逐步恢复。房地产税立法进程的放缓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的担忧。住建部2025年3月发布的《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强调,在坚持“房住不炒”的同时,也要尊重市场规律,维护市场秩序。

中小房企的生存状况也得到改善。2024年12月出台的金融“十六条”政策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房企的信贷支持,积极参与风险房企的兼并重组。2025年上半年,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850亿元,同比增长32%,融资环境明显改善。

然而,需要明确的是,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与过去的高速增长期已截然不同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,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,不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。这意味着未来房价不太可能出现全面快速上涨,而是将呈现结构性、差异化特征。

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,当前市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一方面,优质地段、稀缺资源的房产价格开始企稳回升;另一方面,市场上仍存在不少性价比较高的房源。链家数据研究院统计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价与成交价的平均差距为7.8%,较2024年同期缩小2.3个百分点,议价空间正在收窄。

历史经验表明,房地产市场遵循周期律。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,中国房地产市场大致经历了四个完整周期,每个周期约为5-7年。根据这一规律,2023-2024年的调整期之后,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上升期,但上升幅度和持续时间将受到人口结构、经济转型等长期因素的影响。国际经验,例如日本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,也佐证了这一观点:优质地段的房产长期投资价值依然存在。

当前低位的房贷利率是购房者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。以30年期、90平方米、500万元的房贷为例,按照3.6%的利率计算,每月还款约21600元;若利率回升至4.2%,每月还款将增加约1800元,30年总还款额将增加约65万元。可见,当前确实是一个相对有利的购房时机。

对于已经卖房的人,无需过度懊悔。投资决策应综合考虑个人财务状况、风险偏好和生活需求。有人卖房后改善了现金流,或进行了其他更合适的投资,也获得了不错的回报。市场波动是常态,没有人能精准预测每一次市场变化。

王健林的预言是否会完全应验,仍有待时间检验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,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。未来房地产投资将更加注重区位、品质和配套,而非单纯的价格上涨。“房住不炒”仍是长期政策导向,但这并不意味着优质房产缺乏投资价值。

近期一线城市土地拍卖的高溢价现象,也侧面印证了开发商对市场前景的信心正在恢复。7月,北京某地块以115.3亿元成交,溢价率达28.5%,创下近三年新高。上海、深圳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。开发商的高价拿地,表明他们对未来销售前景持乐观态度。

从居民资产配置角度来看,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,房产作为实物资产的避险功能日益受到重视。与股票、债券等金融资产相比,房产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和抗通胀特性。在低利率环境下,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上升,配置部分资产于房地产成为许多家庭的理性选择。

蓬勃发展的就业市场也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78万人,完成全年目标的62%。就业形势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,进而支撑住房需求。高收入群体的扩大,将直接带动中高端住宅市场的活跃。

人民币汇率的稳中有升也吸引了海外资本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。据跨国房地产咨询公司统计,2025年上半年,外资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5%,商业地产和高端住宅是主要投资方向。

老旧小区改造和租房市场的规范化发展,也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了相关区域的房产价值;《住房租赁条例》的实施为租房市场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,长租公寓行业也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。

无论已经卖房还是准备购房,都应保持理性心态。房子的本质是居住,投资属性只是附加值。决策时应综合考虑自身财务状况、家庭需求和长期规划,避免盲目跟风或恐慌性行为。

历史一再证明,每一次市场调整后都有人欢喜有人忧。理性看待房价变化,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向更健康、理性的方向发展,而房子,始终是安身立命之所,其价值远不止于价格本身。

"

发布于:四川省